“上班困、吃饭困、看书困,连坐着不动都能打盹”——很多人把频繁犯困归咎于“没睡够”或“太懒”,但其实,除了睡眠不足,犯困可能是生理反应,甚至是疾病发出的“沉默信号”。今天就帮你分清“正常困”和“危险困”,还教你5招快速解困。
泽桥原创 版权联系
这些“困”是正常的,不用慌
大部分时候,犯困是身体的自然调节,不用过度焦虑,比如这3种情况:
1.饭后犯困:血糖和激素在“搞鬼”
吃太多精制碳水(白米饭、包子、面条)或高脂肪食物(炸鸡、肥肉)后,血糖会快速上升,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,而胰岛素会促进褪黑素合成——褪黑素一增多,困意就来了。
另外,高脂肪食物还会让肠胃负担加重,身体会“调动”更多血液去帮忙消化,大脑供血相对减少,也会让人想睡觉。
2.办公室犯困:缺氧+缺光“双重打击”
封闭的办公室通风差,氧气浓度会慢慢降低,大脑缺氧就容易昏沉;加上很多人一整天见不到太阳,办公室灯光昏暗,大脑会误以为“到晚上了”,自动释放褪黑素,让你忍不住打哈欠。
泽桥原创 版权联系
3.看书犯困:要么“费脑”,要么“条件反射”
如果书里内容晦涩难懂,大脑需要高强度运转来处理信息,就像电脑同时开太多程序会卡顿一样,大脑“累了”就会用“犯困”提醒你休息;
还有人学生时代习惯“抱着书熬夜”,甚至看着书入睡,时间久了形成条件反射,一翻开书就会联想到“睡觉”,困意自然找上门。
这些“困”可能是疾病信号,别硬扛
如果晚上睡够了7-8小时,白天还是频繁犯困,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,就要警惕是不是以下4种疾病在“作祟”:
1.睡眠呼吸障碍:打呼噜的人要注意
如果你睡觉呼噜声震天响,还会突然憋气、憋醒,白天总觉得累、记忆力下降,可能是得了“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(OSA)”。
这种病会让你睡觉时反复缺氧,大脑和身体得不到充分休息,白天自然犯困。长期不治疗,还会增加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老年痴呆的风险。
泽桥原创 版权联系
2.心脏问题:犯困可能是“缺血预警”
冠心病患者的心脏长期处于缺血状态,身体为了“省电”,会自动减少活动、降低耗能,表现出来就是容易犯困、没力气。
尤其是饭后,血液会集中到肠胃帮助消化,心脏供血更不足,可能还会伴随心慌、胸口发闷,这时候千万别硬撑,建议及时做心电图、心脏彩超检查。
3.甲状腺功能减退(甲减):代谢变慢“拖垮”身体
甲减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,身体代谢像“蜗牛爬”一样慢,除了犯困,还会有怕冷、记忆力下降、体重增加、皮肤干燥等症状。
如果你总觉得“提不起劲”,连简单的事情都没精力做,建议去查一下甲状腺功能。
泽桥原创 版权联系
4.糖尿病:血糖波动的“副作用”
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控能力差,饭后血糖容易飙升,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,进而出现乏力、犯困;如果血糖控制不好,长期还会损伤血管和神经,加重疲劳感。
更需要注意的是:糖尿病患者如果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或超过9小时,再加上白天频繁小憩,会大幅增加心肌梗死、中风的风险。
5个实用解困妙招
1.控制午睡时长:10-30分钟刚刚好
研究发现,30分钟内的小睡能提升认知能力、减缓大脑衰老,但超过30分钟会打乱生物钟,晚上更难入睡,还可能增加代谢疾病风险。建议定个闹钟,别睡太久。
2.调整饮食:少精制碳水,多粗粮
少吃白米饭、甜饮料、蛋糕,多吃糙米、燕麦、红薯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,减缓血糖上升速度;每餐吃到七八分饱,别让肠胃负担太重。
泽桥原创 版权联系
3.办公室“摸鱼”解困:动一动、通通风
困了就起身倒杯水、去趟厕所,或者做5分钟深蹲、颈部拉伸;打开窗户或空调通风,让新鲜空气进入,快速提升血氧浓度,大脑会更清醒。
4.物理刺激:冷水洗脸、深呼吸
用冷水洗把脸,能刺激神经、促进血液循环;也可以试试“5-7呼吸法”:吸气5秒、呼气7秒,重复几次,快速缓解疲劳。
5.保证夜间睡眠:别熬夜、别硬熬
成人每天需要7-8小时睡眠,建议晚上22-23点入睡,早上6-7点起床。如果长期熬夜,就算白天补觉,也补不回身体的损耗。
以上就是泽桥医生健康头条内容,我们明天见!
原标题:《总是犯困睡不醒?这5种'假困'其实是身体在求救!第3种最危险》
阅读原文